知行合一作文 第1篇
个人觉得可以,就是有点深奥了,个人觉得不太好写。 作文题目是:“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知行合一作文 第2篇
一、达到一种平衡 做到开放与限制的平衡,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平衡,倡导“真实作文”。 对作文命题“度”的把握,意在让每一个考生都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做到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同时文题中的“行者”有较强的限制性,力求避免作文的宿构。《做一个“行者”》适合于记叙、抒情与思辨,让那些长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考生,都有用武之地。 二、实现两个合一 打通阅读与写作,倡导知行合一,启发一种写作新思路。 作文导语用意颇深。一是打通阅读与写作,将言语感悟与言语表达有机关联,以卷中鲜活的阅读实例作为“做一个‘行者’”引子,触发学生的情思。二是倡导知行合一,在这些行者的身上,他们都有共通的特点,为理想为担当为责任而行。知行合一的精神如薪火照亮每一个行走在现实生活中的学子,启示我们的学生:你们不仅仅是学习者,更是有思想的行动者。 三、完成三大转身 从柔情之风转向刚健之风,从静观默想转向行动担当,从小爱世界转向大爱人间,让生动的笔触和刚健硬朗的文风并存,引领一种写作新走向。 作文导语开篇显义,“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行者”,已超出作文的意义,在人生的起承转合中,跌宕的是生命的丘壑山水。 做一个“行者”,以阳刚的名字定义。曾几何时,我们的作文风花雪月、小桥流水,阴柔之风吹拂大江南北,汉唐气魄、魏晋风骨被我们遗失了,直面现实的行动也湮没在历史的尘封之中。做一个“行者”,掷地有声,它呼唤我们的学子要雷厉风行,要脚踏实地,让流布于作文中的生活气息与生命气质如土地般厚重,似长风般浩荡。 生命需要两极,阴阳共生,刚柔相济。当阴柔之风过盛之时,需要阳刚之气灌注。生活需要呢喃之语的抚慰,还需要雄壮之歌的唱响;心灵需要涓涓细流的滋润,还需要长江大河的激荡。“天行健,君子当自强”,当那古老而熟悉的声音在你的心灵回响之时,你是否已洞悉了生命的意义? 做一个“行者”,以行动的名字定义。当我们的智慧止于书本之时,无限精彩的世界就被关在门外了。“眼高手低”是当下教育的流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社会的沉疴,我们需要行走在大地上的“行者”,而不是高谈阔论的“智者”。投入地行动一次,胜于千百次质疑问难;忘情地演绎一回,胜于千百回临渊羡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以知识为点,以精神为尺,用双脚丈量大地,那么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长度,更有智慧的深度与生命的硬度。这为我们日渐萎靡与狭小的心灵世界,找到精神突围的开始。 “行者”,行己度人,行于当下。当人生处于低谷,“行者”会奋然跃起;当别人陷于困境,“行者”会施予援手;当他人给予善意的微笑,“行者”会报以同样的微笑。将心比心是“行者”的内心告白,毅然前行是“行者”的行动指南。 行行复行行,“行者”一路撒播阳光,一路收获风景;一路铿锵高歌,唱响生命的华章。我想,当我们的学生以“行者”的姿态行走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人生的风景,更是未来人生的精神走向。 做一个“行者”,以大爱的名字定义。古往今来,无数“行者”用心中的大爱,践行一个朴素的真理——爱不异行,行不异爱。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的是一方百姓的幸福;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醒民众的觉醒;玉树地震中的无名英雄,以忘我的投入托起一个个生命的奇迹。行动者,改变世界,创造奇迹。 当大爱将我们凝聚,我们的行动就有了深刻的关联,“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就有了生动而坚实的注脚。当一片树叶摇动另一片树叶,一个波浪拍打另一个波浪,森林就会蔚然壮观,大海就会波澜壮阔。那么,学生对行动的理解就会变得意味深长。 从作文批改的情况来看,基本在我们的预想之中,考生发挥正常。但还是发现一部分作文强行套题原创乏力,过度强调小我,不善于从生活中提炼素材,表达能力较差等等。惟独如此,我们更要提倡原创与借鉴并行、刚健质朴与生动细腻并重、自我与大我并存、思想与语言并修,在行动中作文,在作文中行动。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金戈)
知行合一作文 第3篇
关于言行一致的作文600字
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
有的人,喜欢“言”在“行”前。豪言壮语,意气风发,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气势,但是,却常常有言无行,使人只听到“雷声”却不见“雨点”;或是眼高手低,不能行,落得个尴尬的结局,留下笑柄。这一类喜言少行的人可谓是爱好形式,不重内容或是自负自傲之流了。
但也有人常常是“行”在“言”前。他们行动前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只有孺子牛的干劲,却没有霸王的沽名钓誉,待正果修成,事物圆满之后才放出言论,或仍是一言不发,只留待他人评说。这一类喜行少言的人可谓是实干家,脚踏实地,认真处世,他们的“言”可
算是一字千金,货真价实。
也有一些人,既“言”又“行”。他们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态度认真,行动踏实,坚持言行一致,言出必做。可称之为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言论认真负责的行动者,他们与那些“大炮”们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当然,还有一些人不“言”不“行”,甘于沉默,甘于退化。他们毫无进取之心,冷眼观世界,恹恹欲睡,一副老朽垂死状,渐渐进入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这类人只能被认为是在慢性自杀,消极沉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于“言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注释。从一个人对待“言”与“行”的态度就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也就能看出他的人生的成败与否。
“言”与“行”,永远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关于言行一致的作文700字
我和他的相识恰恰是诚信给予双方的意外的礼物。即使是在开始时,心怀生疏的人,只要自己抱有真实和诚实去接触,就一定能换来好意。
第一次与他相见时,交谈的寥寥无几,几分胆怯显而易见,稍许的停留后便约定三日之后再见。到了那天清早,细雨绵绵,心灵总被一层水雾包裹着,回想的片刻总还是停留在我俩的约定,或许是出于好奇、珍惜,这种视为重要的感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耐不住性子,索性提前20分钟奔向约定的小亭中。踌躇在小亭中,每一位过客都会仔细地看,生怕雨滴阻隔了我的视线,也混淆了他的视听……终于,他出现在了人群中,每一次眨眼都生怕他消失,不曾想到守信的风筝已经飞翔在我和他的天空里。我们安坐在此,酣畅的交谈中,每一句话都充满着不可思议的新奇感。
几天后我得知他转来了我们班,这可算得上是熟上加熟呵。
我和他的淡漠的确是出乎意料的。即便是在最后,相识已久的人,只要一疏忽,友谊的风筝就会被风挟去。
最后一次与他相见,交谈中带着丝丝挽留,几分不舍显而易见,长长的相拥后,决定一周后再见。做了彼此三年的好友,小学毕业时痛哭流涕也是正常的。暑假的开端彻底放纵了我,到了那天清晨,烈日炎炎,心灵被烘烤的干巴巴的,那朝的誓言已成为今夕的梦,或许是出于随便、无趣,心中模糊的有着约定却翻来覆去,不见踪影。直到傍晚,坐在电脑桌前一天的我才回想起来:下午三点,公园亭中见。
我奔向小亭,晚了一个时辰,我慢慢的走近亭子,却发现已无人影,血染夕阳,云缀金边的黄昏,似乎又是三年的离去,但这次让我闷得喘不过气来。我蹲在那半个时辰,仔细的看着过客,每一次眨眼都害怕他匆忙的来,无意的去。我已觅不得他的身影。因为承诺……
我扔下了带了的小纸条,转过身去走向现实,他似乎在我身后,俩人是各奔东西,能留下的:一脸惊讶,一堆闲话未讲,两个背影。
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关于言行一致的作文600字
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数学老师为了激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向孩子们承诺:谁数学测验连续三次得满分,就给谁的家长打报喜电话。 孩子为了让我们接到老师的报喜电话,学习的劲头明显加强了。第一次数学测验他考了100分,第二次数学测验他又考了100分。我不禁在心里暗暗地佩服他们数学老师的教育方法。孩子在连续两次考了满分之后,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天天盼着第三次考试,盼着能拿到第三个数学测验的100分。终于第三次的数学成绩下来了,孩子如愿以偿地拿到了第三个数学满分。成绩下来的时候,孩子飞一般地冲进了我的书房:“爸爸,爸爸,我们老师都和你说什么了?”我告诉他没有接到老师的电话。孩子满脸的喜色潮水般地退了下去,悻悻地回到了他自己的小房间。不一会,他又来到我的身边:“爸爸,您说老师能给您打电话吗?”我安慰他说:“能!今天不打,明天也一定会打。”就这样孩子为了等老师的报喜电话,一个晚上反反复复地问了好几次。第二天早晨,他妈妈为了能让孩子安心上学,开导他说:“老师都说给家长打电话了,就一定会打。你想啊,老师能说话不算数吗?”孩子半信半疑地上学去了。 我陷入了沉思:我也是老师,老师说话真的都算数了吗?有时候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们常常会轻易地许下诺言:“如果……,那么……”可是当学生通过努力真的实现了“如果……”我们当老师的真的都兑现了“那么……”了吗?实际上,有些时候,我们一个不经意间的承诺,过不多久,因为工作的繁忙可能自己就渐渐地淡忘了。可是我们的学生却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当他们真的实现了“如果……”的时候,他们在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望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啊!实际上,教师的适时鼓励和恰当表扬正是学生不断进步的无穷动力。 学生走进校门,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在细心观察,并有意无意地加以仿效。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早已经把老师神化了。有些事情,他们可能不听家长的,但是绝对听从老师的。如果教师不能言必信,行必果,不能及时地兑现自己的诺言,那么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将是非常大的。
知行合一作文 第4篇
文明伴我成长
文明美德,是我们中华的具有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之前并不懂得什么是传统美德,但是经过这个寒假后,我深有体会.
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用水平之上.一个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
文明美德最重要,它就像一盏盏明灯,引领你走在社会的道路上.在我的6年小学生涯里,我明白了,文明是我们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学校中,随处可见的塑料袋和塑料瓶等这种破坏环境的垃圾,而扔这种垃圾的往往就是缺乏文明的人,而主动上前把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的人就是具有文明的.一个人的公共文明水平是能反应出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公共文明水平.你想象一下,一个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的人,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你还能想象一个孩子在滔滔不绝得在讲脏话,你能不痛心疾首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缺乏文明吗?.”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就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文明就像是一泓清泉,可以滋润和慰藉我们的心灵!
前进的道路已经铺好了,下一步就该我们走出去了,我们首先要具有小学生应有文明美德,没有美德的人,就犹如漂亮的荷花被淤泥玷污.更别让恶习陪伴着你的一生,让我们拥抱文明,让文明陪伴着我们的一生吧!
知行合一作文 第5篇
第一篇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
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我们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动,就在举手之间。
做一个“行者”,行动着,感悟着,收获着……
请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做一个“行者”》!
这,就是2010年温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
考场外,带队老师们莫名其妙;校门边,送考家长们目瞪口呆;考场内,参试学生们紧锁眉头……
意外!几乎是所有人心头涌起的唯一感受!
诚然,《做一个“行者”》这样的题目,似乎更适合于高考作文的命题;“行者”这个内涵丰富的名词,老师家长大人们都觉得理解表述有些困难的概念,那面临中考选拔十分紧张的学生,又如何能从容以对?
试问:“行者”何解?
◎行者xíngzhě
(1)[pedestrian]出行的人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2)[untonsuredmonk;itenerantmonk](1)∶佛教语。即“头陀”。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又指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杂役尚未剃发的出家者(2)∶泛指修行佛道之人(3)∶《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
本题中的“行者”之义,可排除宗教释义,当取“出行的人”之本义。
余秋雨有一书《行者无疆》,释义为“行者,行走的人。”则是对其内涵进行扩展,产生引申义,也是人们普通理解的意思。
从题目上看,可以感知命题者想避免学生盲目套题的主观方向,但确实让学生在审题时产生一定的难度。
因此,采用“读写结合”之法,在提示语中概括了本卷的相关阅读理解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打开思路,降低难度,还是可行的。
从中考的角度,与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来看,题目的意思主要是讲述自己的行动实践经过的感悟体验为主,侧重点并不在于论述为什么要做一个行者;但并不排除少数学生在选题上会出现偏差的可能,在作文中只片面地空论、讲大道理,会出现严重失分。
如抛开审题中可能存在难度这一点,今年的中考作文命题,是非常深刻、大气、及时的。
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说又陷入了一个误区中。过度强调训练,过度依赖课堂,过度远离生活。语文学习似乎变成了极简单的听写抄写,和不痛不痒的早读。没有阅读,没有观察,没有思考,没有体验,没有辨析,没有实践。
看着基础分相当不错的学生,却思辨能力极差,作文总是胡乱编造,心里总是隐隐作痛——语文的教学,本来不应如此啊!
做一个行者!今年的中考作文开宗明义,告诉人们,学习不可以没有实践!这种中考的导向功能,将对今后的语文教学产生较为积极的意义!
“学习”之义若何?从繁体字上可以看出,“学”原指孩子在屋下捧书而读,重在前人知识经验的获取;“习”是指鸟儿窝上张翅试飞的练习,重在实践的锻炼和体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的意思,正是说学到一定的知识,并能在实践应用中得到体验和感悟,是多么高兴的事情啊!
所以,古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所以,“游”字在大多数的文言文中,理解成“游学、游历”,而非“游玩”。
而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没有太多的积极性,没有太大的兴趣,最大的原因,在于狭隘的训练记忆的教学,让学生失却了真正实践体验的快乐。
但愿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目,能引起教育者们更多的反思与改进。
语文是一片广阔的天地,除了课堂课本还有生活实践,除了背诵记忆还有理解思辨,除了自我内心还有外部世界,除了现实现象还有喻指想像,除了文字故事还有个性情感……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语文教学也好,作文考试也罢,本当如此!
知其道而行其智,是为行者!
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上,试着,做一个,行者!
第二篇
中考作文题类似O型血
——转自2010年06月13日《温州都市报》A3版
昨天我市99134名考生参加中考,当天中考的作文题是“做一个行者”,似乎有种“稀释浓浓诗意,渐渐走入现实”的感觉,多了一份哲学思辨的味道。那么如何从该命题中脱颖而出,且听这些“过来人”的不同声音(略有删节)。
中考作文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活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来拯救。
当我们抱怨环境的脏乱时,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动,就在举手之间。做一个“行者”:行动者、感悟者、收获者……
请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则不少于20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省作家协会会员、温籍作家徐建宏
“做一个行者”包含着文化的传承性,古典、包容性大。从本质上说,该命题强调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保持关注社会、对生活强力介入的姿态,突显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对年轻一代的公共生活态度、个人价值取向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这一点,也与前几天出现的不少高考作文题神合。命题本身具有观点性质,对于具备一定理性素养的考生可能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和展示余地,易于写出有深度、有宽度的文字。从文化视域看,理性、思辨有点国际化趋势。记叙则需要有独到的视角与体验,否则一不留神就“撞车”了,原因很简单,命题比较中性,比较公共,有点像O型血。其实,这正是命题的缺陷所在。
温州市实验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叶明文
很多作文题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但“行”更侧重行为动作,离开“坐而论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由一种“想”的思维走向一种“做”的主动。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些障碍,而找准一个点去写作是关键,如果仅仅停留在“行动”的理解,行文就容易平淡。“行”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呐喊、回报、拯救”层面上,提示语稍微清晰一点会更容易找到文意和写作的结合点。
温州市第八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张晓帆
显然今年的题目,要求学生对生活的阅读与思考更成熟,对自我的要求更高远,传达着命题者对学生的期待与希望:不只是坐而论道空谈心性,更要敢于实践着手行动,在行动中体味真实的生活。如果部分考生在平时生活中有这方面的思考和要求,显然就得心应手,脱颖而出。
同时,准确理解题目中的“行者”,学生需要一定的思辨能力,从导语中得知,并不是所有的行动都能让你成为一个“行者”,它是“知易行难”的“行”。如对贫苦者表达悲悯是容易的,但要从心底长出对他们的尊重却是困难的;把对父母的爱挂在嘴上是容易的,但真正捧起他们的脸仔细端详每一道皱纹却是困难的。文章中的“行”强调的是后者,别人不屑做的不能做的,你做了,你才是题目中真正意义上的“行者”。
温州中学高一学生陈翌幻
遇上比较难的作文题,可以在确定了中心后,花少许时间拟几句话奠定基调,如“请称我为‘行者’,我会略一停驻,对你颔首微笑。”放慢文章的节奏,确定基本结构。再者是题材,从材料中提炼,可写的还是很多的:为梦想奋斗的;走出困境的;就社会热点发表我们应如何去做的观点;用行动回报别人的……也可以以行为线索贯穿,从收获的角度写“行”。作文要写得开心,别让自己的文字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第三篇
2010温州地区的中考作文题是“做一个行者”,刚听到这个题目,感觉很出乎意料,有点难,但很有深度,有生活气息。反复琢磨,却越发觉得好,这个题目其实从过去关注学生的思想,开始关注到行动,这才是难得之处,我们很多学生面对个人、家庭、社会等问题往往也能道理很足,讲得头头是道,但到了实际行动时却不见了踪影,例如很多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看法时最常听到的是人类如何如何,好像自己不是人类中的一员了,在点评别人的行为的时候能振振有词,但到自己的时候,垃圾满地,脏话连篇的事常有发生,理论水平很高,实际行动却有时却嫌不足,理想的口号很美好,但遇到困难的时候退缩埋怨的也不少,特别是面对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实际的积极行动机会本身又很少……(其实又何尝只有学生,我们很多人都是如此),而“做一个行者“正切合试图改变这种现状的积极导向。
作文题的思想影响不但是今年,应该成为今后教育的一种导向,注重“说”,同时更注重做,唯有这样才能变成自身的行为,变成一种真切的体验。缺乏实际的行动,许多理论的东西也就显得浅薄了。语文不但要关注精神领域,也应关注行动体验。 这样的语文才是生活化的语文。
语文老师、家长、学生自身都应该从这个作文题中体会一种思想理念,让我们的孩子懂得生活的道理,更要让孩子们行动起来,唯有真正的“行者”才称得上积极的人,乐观的人。
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对环境负责的人,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做积极的行者。
孙悟空是孙行者,他神通广大,能上天入地,但送师傅西天取经,一路任劳任怨,辛苦护送,化斋缘、战妖怪、请菩萨……点点滴滴,不辞辛劳,才能修成正果,佩服吴承恩语言的神力,让深奥的人生哲理融汇在可爱的孙行者身上,
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行者,做一个正直的,善良的,有责任感的行者。
其实一个作文题如果能引起很多人的深思,我认为就是好的,如2008年的《下雨天真好》,当时正值洪水时刻,很多人责怪这个题目的不合时宜,当时也确实有这样感觉,但这个题目的出卷者的意图大概是想让孩子们去关注我们身边的美,思考如何在烦躁的生活中寻找一份诗意,也许这对于急功近利的现代人确实是不切实际,但我觉得它在某种程度,特别是在08年之后确实对教学本身,对如何看待生活方面一直在影响着大家。2009年的中考题《从那一刻开始》评卷过程中更注重学生自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这也大煞抄、套别人作文之风头。
回味“走一个行者”,再看网上写的作文提示语言“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我们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动,就在举手之间。做一个“行者”,行动着,感悟着,收获着……
不禁让我想到了甘地的名言“要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惊叹于两者的相似了。有心的考生应该能明白自己的写作的方向,将来的考生也应该能读懂我们该真正为中考准备些什么。除了语言技巧外,还应该有思想、行动、品质……
第四篇
不怕写不出,只怕想不出
——对温州市2010年语文中考作文题的思考
温州市实验中学钱胜武
昨晚才知温州市2010年语文中考的作文题,一听这题目,顿时感到此题之妙。而上网查了之后,发现一些孩子抱怨题目难写。其实这个题目,并不难写,怕的就是学生看到这个题目,审题不认真,或者说现一些孩子审题不仔细,再或者说有些孩子没有审题意识。
这次的题目是: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
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我们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动,就在举手之间。
做一个“行者”,行动着,感悟着,收获着……
请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那么对这个题目,应当如何审题呢?我觉得弄清“行者”的含义是审题的关键所在。
“行者”在提示语之中,有表示“行动”之意,而后提示语又表明此次作文,如果单单写行动,还是不够的,还应当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当然如果学生只是在提示语上下功夫,那么,在完成本次作文时,会受到一些自己个性审题的干扰。我以为审题应当从题目入手,所以,弄清“行者”的多重含义,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行”,有“走”的意思,在《醉翁亭记》里就有“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行者”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走路的人。那么如果行者定位于些,也是可以写出好文章的,可以从现在大多人过着忙碌的生活,而我们可以从“我”喜欢时常漫步,喜欢走路,因为在走路,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意外”的风景,此时,“行者”只是一个学生个体思考的载体,表达的载体。
二、“行者”,我们可能会想到或者应当知道在《西游记》里的一个人物——孙悟空,也叫孙行者。那么我们其实也可以从这位主人公的身上发掘一些“行者”的内涵了——追求自由、抱打不平、疾恶如仇、责任心强……他常用的有一句口头禅:“俺老孙来也!”正是他“行者”的写照。学生可以从孙悟空性格的角度来诠释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从人的品格形成来写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可以以一句话来贯穿全文,以形象动作描写,以起伏的情节来行文。
三、从提示语之中,发现提法语背后的话语。提示语,例举的事例,学生应当从理解,其实不是行动不行动的问题,而是为什么而行动的问题。所以,学生可以在“做一个‘行者’”的“行者”前加一个适当的修饰语,这样文章也就好写了。比如:做一个思考的“行者”、做一个言行一致的“行者”、做一个承前启后的“行者”、做一个懂得关爱他人的“行者”……这样把题目细化,从而更好地写作。
四、我们还可以把题目写成一句相对有哲理的句子,从而确定文章的主旨,以便于更好地写作。如:做一个行者,做一个有思想的行者,做一个思想支配行动的行者;做一个行者,应当做一个言行统一的行者;做一个行者,做一个关爱他人的行者;做一个行者,做一个能内心自省的行者;做一个行者,做一个具有洞察力的行者……其实,把题目适当地缩小,往往会让自己更好地选材。
人,是思想才芦苇。人因为思考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本次的作文题,其实难与不难,全在学生自己的日常思维,而这个也很好地诠释了作文教学的一个要求,是一个重要的要求——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切;选材有个性,内容充实。
我想,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作文就不怕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知行合一作文 第6篇
在我看来,知行合一,就是你的认知和行为相统一,而人的行为又是不自觉的受到自己的价值观支配,因此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把你的认知转变成你的价值观,才能使其和行为统一起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助人为乐是人人都知道的美德,但知道和以此为价值观所导致的行动过程会完全不同,在街上看见老人摔倒,一个知道助人为乐的人会思考这个老人需要帮助,而我帮助他是美德,我如果去帮助他会不会有什么麻烦呢,经过一系列诸如此类的权衡比较才会作出行动。而以助人为乐为价值观的人不需要思考,直接就上去扶起老人了,因为助人对他就是最大的价值,这思考早已和行动结合起来自然而然了。 现在还有一个重要问题,认知如何能转化成价值观,我觉得首先你要真诚的相信你的认知,然后不断实践它,缺一不可。
知行合一作文 第7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法,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往往能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带领学生走向作文成功之路,提升语文素养。
知行合一作文 第8篇
做一个“行者”
倘若可以,我愿做一个“行者”。
静静的夜,我愿一人独坐。我喜爱架起二胡,缓缓地拉弓。木的香气缭绕鼻间。有些锈却仍旧紧绷的二弦重合着,任我轻轻揉,重重滑过。松香落在裤上,我不介意,抛开身边的物质,悠扬的乐音中我仿佛来到另一个天堂。我深深迷恋二胡。
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不是每个人对着二胡都有着崇高的敬意。我站在教室中,眉飞色舞地讲着长大后愿成为二胡演奏家。大家饶有兴趣地看着手舞足蹈的我,可眼中却带着嘲弄。他们为钢琴手的豪情演出呐喊沸腾,看见街头偶尔坐着的拉着二胡的乞丐时会转头对着我,眼神中有说不清的色彩,我内心隐隐作痛。望着街头那个老乞丐,听他那断断续续的、嘶哑的二胡声,我无言以对。同学们渐渐走远,我却停在角落一直发呆。
我仍旧喜爱深深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唯有二胡默默相伴。黑夜中,我是个孤独的歌唱者,唱着别人不爱听的老歌。然后,终于有一个夜晚,我决定让这悠扬响彻天际。
我开始频繁参加艺术节,班级聚会上,我也背着二胡来回穿梭。端起二胡,我便身临其境。我如“月夜”下的老者哀婉叹息,似敲着拐杖呻吟着,我不求倾听者泪下,但求他们能倾听我内心的声音,听听我对二胡的依恋,唤起他们沉睡的心。我竭尽全力将《赛马》中最后一声马鸣扯得撕心裂肺,我不求每个人都血液沸腾,但求他们能感受我内心的愤怒——凭什么对着二胡而戏笑,对着钢琴而呐喊?
曲子终了,我便会安静地站起,向他们鞠躬。我感谢他们的倾听,感谢他们的目瞪口呆,因为我知道他们已明白我想说的:二胡的背后有着中华的智慧与文化,那是两根弦就能奏出的华丽与朴实,雄壮与风情。
我们不能忘,那是我们的声音,来自中国的呐喊。
做一个“行者”,我以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我的愿望,愿唤醒大家沉睡的内心。行动,虽微不足道,却为文化的传承之路开出一朵绚丽的花。我,骄傲!
倘若可以,我一定做“行者”,带着二胡,走遍世界